在我看来,明朝的言官制度确实有些过于诡异。他们似乎更喜欢通过极尽夸张和刻薄之能事来获得名声,而不是真正为国家着想。这不仅影响了皇帝的决策,还导致了许多大臣被无端骂倒。即使是像海瑞这样的清廉之士,也难逃言官的讥讽。
万历皇帝因为“六不做”的怠政而遭到批评,这种说法可能有点过分。虽然他在执政前10年表现出色,但后来的30年确实有所放松。但这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他可能是在避免受到那些言官的攻击,因为即便是革职,也不足以阻止这些人的口舌。
崇祯时期,明朝危机四伏,而袁崇焕却因为某些言论被迫自杀,这显示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残酷。而到了南明小王朝,那些曾经敢于进谏的人们,却因内斗而无法对外敌施加有效压力,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孔子曾说:“苛政猛于虎。”明朝中的这些言官,他们那尖锐的话语简直比虎还猛烈。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国家,而是让得意洋洋地继续骂下去。这种情况下,即使勇于进谏也是徒劳无功,因为奖罚失衡,使得整个国家机器都受到了影响。这或许我们今天也有所借鉴:勇气固然重要,但应该与智慧和实际效果相结合,以达到真正建设性的作用。在一个充满诡异的地方,如果没有适当的制约,那么语言自由就容易变成一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