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相当于政协委员。
员外原指正员以外的官员,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
员外的具体出处:
1、《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张士廉年过六旬,妈妈死后,孑然一身,并无儿女。”
2、《灰阑记》第二折:“不是什么员外,俺们这里有几贯钱的人,都称他做员外,无过是个土财主,没品职的。”
3、《三侠五义》第五十四回:白玉堂却笑着道:“那老儿不要害怕。我非山贼盗寇,不是甚么大寨主。”伴当在旁道:“你称呼员外。”郭老道:“員外在上,我听老儿诉禀。”
从这些出处可以看出,在古代,“員外”这个词并没有固定的定义,它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性的头衔,用以表达某人的社会地位或者经济实力。在《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的描述中,一位名叫张士廉的开线铺(可能是一种小型商店)的主人因年迈无依,被人们尊称为“員 外”。而《灰阑记》中的描写则更加直接,将“員 外”视为对那些虽然不拥有正式官职但又有一定财力的普通百姓的一种蔑称。
《三侠五义》中的情节则更为复杂。其中提到的“員 外”,可能是一个被尊敬的人物,但他的身份并不清晰,有可能是一位隐居生活、不愿意被困于世俗纷争之中的人物。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員 外”的概念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演变,其含义也随之变化,从最初作为一种官职到后来成为对特定群体的一种标签,再到最终代表着一种社会地位或经济力量。
总结来说,“員 外”这个词汇其实并不具有固定含义,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差异以及人们对于金钱和权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