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关系:从白登之围到和亲政策的演变
自汉文帝即位,面对“胡强南劲”的外部环境,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自白登之围后,汉廷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但并未根本解除其威胁。双方一直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在汉武帝元光六年起,汉朝军队开始攻击匈奴,并至元狩四年匈奴国完全退出漠南地区。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的后裔是蒙古族。
白登之围发生在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当时刘邦被匈奴围困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这次事件中,刘邦轻敌冒进直追,大同平城,最终中了诱兵之计,被围困7天7夜,最终通过陈平之计得脱险。
文帝二年(前162),又与 匹配定和亲约,此后虽然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他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对 匹配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避免大动干戈。
景帝继续执行和匹配策略,在 匹配边界设立关市,与他们贸易,这也消解了一部分骚扰。此外,将来降者封列侯,为此建立“通关市”,足见这一时期边境关系比较友好安定。
然而,即便如此厚予馈赠, 匹配仍不断侵犯边境,每次入塞,都要抢走人畜毁坏庄稼。为了抵抗这些侵扰,用晁错提出的迁徙民众垦田筑城,加强防御措施。此举正是在 匹配威胁严重的时候提出来的。
因此,当我们赞扬武帝打败 匹配时,我们不能忽视文、景二世对于奠定经济军事基础所做出的贡献,更不能一味认为他们懦弱,而应该理解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