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宋朝:宋朝皇帝为何自称官家?世人如何将这一俗称流传至今?
在古代,“官家”是皇帝的另一种世俗称谓。《晋书·石季龙载纪》中有记载:“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这表明了“官家”一词的使用。宋朝皇帝自称“官家”,反映了宋初时期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提高的社会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后继者为了表达与百姓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愿,也未改变“官家”这一称谓。科举取士制度实施后,庶民阶层得以向上流动,“官家”这个世俗称谓逐渐被接受,并广泛流行开来。
唐末藩镇割据时代,一片混乱之中,不断更换君主,“天子”的名号变得普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君权神授观念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当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并用“杯酒释兵权”收回权力时,他不得不表现出宽仁大度,以赢得手下的信任。
二、世俗称谓的深入
除了指代皇帝,“官家”一词也被用于民间,有时候用来指代达官贵人,有时候甚至指公婆,如《野客丛书》中的记录所示。从本义来说,“官方”的三大类含义包括:一是皇帝;二是做公务的人;三是公婆。当它用来指代皇帝时,它既带有一种尊敬,又是一种日常交流中的习惯性语气。
两宋时期,由于选拔人才数量众多,从底层涌现出的文臣自然会有叫呼天子的习惯。而且由于他们的地位得到认可,因此这种说法显得非常合适。《湘山野史》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李仲容在喝酒时请求撤去大号酒器,说:“请‘官方’把大号酒器撤走。”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万机论》提到过:“三皇定天下,大五成其道”,所以认为这样命名很合适。不过,这并不是真正原因,而是在于普通百姓对于天子的尊敬和亲切感。
结尾
总而言之,即使宋真宗或其他一些历史人物质疑过这个名称,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人们对此名称的一般接受程度。这一切都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即便有争议,但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风尚,最终还是能够继续存在下去。这正如李仲容所解释的一样,是一种由民间习惯所塑造出来的语言表达方式,其根源远比简单解释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