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木根看来,成为一名研究人员的道路并非每个人都能选择。他的同学们大多选择了外企,而他却坚持留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以其对移动通信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他曾经是那些少有人走的路的人,但他不仅勇敢地迈出这条路,还取得了许多成果。
自2000年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以来,彭木根致力于人口密集区域的移动通信系统精巧基站和智能无线组网研究。他的工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密集无线网络技术成为了国际主流,并改变了世界通信格局。在日前,他被授予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尽管有机会去当“码农”,但彭木根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当他看到我国提出了自己的3G标准(TD-SCDMA)时,他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决定跨专业考研,报考北邮移动通信专业,并放弃了外企的offer,踏上了他的通信科研之路。
随后,他涉入深水区,将理论和技术攻关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率先开展TD-SCDMA组网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为破解制约我国3G发展的理论瓶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研究成果让他一鸣惊人,被誉为“我国3G产业宝典”。
博士毕业后,彭木根继续留校,在北邮电信工程学院担任职务。他不仅评上博导、教授,而且因为在我国3G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其职业生涯顺风顺水。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因此决定暂别安稳生活出国学习,以补齐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短板。
通过自荐,最终获得美国普利斯顿大学教授文森特·珀尔接受其访问学习,这对于彭木根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此期间,他以高质量论文提交速度进行科研攻关,这些论文恰好符合5G和后5G产业发展趋势,一经发表就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焦点,大多数成为ESI高被引论文。这段时间的科研成果,也奠定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2012年,他主导的一项科研项目申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但答辩会上的老师大多有海外留学经历,使得这个过程也成了他认识到自己在国际交流方面存在差距的一次机遇。因此,当奥运会开幕式中无法通讯时,彭木根立即投入到热点区域无线组网研究中,用创新性的方法解决热点区域网络容量低的问题,并将相关成果转化为产品,为体育赛事提供支持。此外,他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将核心知识产权进行转让,与企业合作开发灵巧小基站等产品,为国内外应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