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清朝皇帝处理国政时不在故宫革命者悄然策动谁能推翻这座千年帝国

0

当你踏入故宫的三大殿,眼前映照的是“太和殿”,又被称为“金銮殿”,它承载着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历史。最初,它名叫“奉天殿”,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更名为“皇极殿”。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将其改名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太和殿”。

然而,这并非皇帝处理国政的地方,只在举行重大典礼时才会使用,而实际使用次数相对较少。那么,皇帝在哪个地方处理国政呢?

从明朝开始,24位皇帝都曾在太和殿上举行盛大典礼,如登基、婚礼、册封后妃以及出征仪式。此外,每年的万寿节、元旦和冬至这三个重要节日,皇帝都会在这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与王公大臣共进晚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进行新进士的科考试验,但到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种做法便改为了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然是在太和殿进行。

而关于朝会制度,在明朝由朱元璋创立,在朱棣完善。在正旦、冬至及万寿节这三大节日,大规模的朝会将如同盛大的庆典一样展开,其庄严程度仅次于登基仪式。在这些正式场合中,主要是形式上的朝贺,不涉及国家事务。而有常见的朔望 朝,即每月初一十五日举行,但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形式,不涉及政治事务;只有早朝真正地关联到政治工作。

随着时间推移,当宣德十年的正月里,当时刚刚即位的小小英宗,因为年龄尚幼,将午朝取消,并简化早晨奏事程序。这就意味着早晨上的接待已经不再有实质性的意义,只是象征性地表达了皇权依然存在,而不是真正在执行国家行政职能。

到了隆庆六年的五月,由张居正等人调整了早朝制度,让每逢三六九日上一次 朝,这样的安排一直持续到明末。

而对于清代来说,没有固定的一早就聚集官员议事的制度,而是通过内阁向皇帝汇报政策问题。大权基本掌握在内阁手中。当未成年的顺治或康熙君主放学后或午饭前召见,他们通常选择最方便的地方召见。如果需要紧急决策,那么地点并不固定的,便于随时召见。康熙之后的事例显示了一种类似于古代常设的大型听政模式,其中包括雅克萨之战与平定三藩等重大事件都是此过程中决定的。但随着时间流逝,雍正以后,“御门听政”逐渐废除。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清代君主并不直接在故宫处理国政,如康熙喜欢去畅春园办公,他甚至还专门写了《御制畅春园记》来赞美那里宁静安逸的地理环境。他经常利用这个地方进行听政活动。而雍正则把圆明园升级成为他的主要办公地点,并且对此地进行扩建,以形成一个独立但完整的地标性建筑群,使得圆明园成为帝国的心脏之一。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