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着空间游清朝的奇妙旅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太和殿是明代皇帝上朝的地方,但实际上,清朝皇帝处理国政时并不常驻故宫。相反,他们更倾向于在其他地点,如畅春园或圆明园进行决策。
让我们先来看看明代的情况。太和殿,这座金銮殿,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建于1420年,被用作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如皇帝登基、婚礼以及册立皇后等重要仪式。每年,有三大节——元旦、冬至和万寿节——在这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与王公大臣宴饮。此外,新进士们也曾在这里参加殿试。
然而,即使是在这些隆重场合下,皇帝也并不直接参与国家事务。大约每月初一(朔)和十五(望),还有日朝,每天早晨举行一次。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形式上的仪式,没有实质性的政治讨论。这意味着真正处理国政的地方并不是太和殿,而是内阁的大臣们向皇帝汇报情况。
到了清朝,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在这个时代,没有固定的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内阁手中。当未成年的顺治或者康熙皇帝放学后午饭之前召见或觐见时,也没有固定的地点,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不必遵循特定时间表。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古代“御门听政”,但这种做法逐渐被废止。
康熙二十三年,他开始南巡,在江南山水及园林中受到启发,将这份美好体验带回北京。他命宫廷画师仿照江南风格建造了“御园”,即今所称的畅春园。在那里,他经常听政,这个地方成了他最喜欢的一个避暑之地之一。
雍正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圆明园升级为他的主要居住地,并进行了一系列扩建工程,使其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行政中心。他还修建了更多用于办公的地方,使得这片区域成为了帝国的心脏所在地。
乾隆同样喜欢在圆明园办公,以至于有一年连续168天都待在那里,比一年中的43.86%多出不少。而热河避暑山庄也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之一,那里温馨宜人的气候让他能远离繁忙的人生,从而更好地思考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