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界,无人不知的领军人物中,有一位名字响彻千古——吴同宾。他不仅是天津戏曲理论界的佼佼者,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声望卓著的名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就在编剧、导演和史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9年,他担任市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副主任。在短暂的一段时间里,相继出版了《京剧艺术讲话》、《京剧知识手册》、《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中国文史资料书举要》(与其兄吴小如合著)等近10部著作;主编了深受读者欢迎的《京剧知识词典》;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有关戏曲的大量学术文章。
在导演领域,吴同宾是一位勇于探索实践的人物。他早在1954年,就为评剧演员鲜灵霞导演由何迟重新改编的《杜十娘》,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导演方法,引导鲜灵霞朝着一切艺术手段都要服从塑造人物形象需要的性格化表演方向迈进。鲜灵霞凭借这台戏荣获第一届天津戏曲汇演一等演员奖。这次改造不仅坚定了艺人服从导演规范信心,也树立了一颗旧唱腔新生命力的典范。此外,他还曾担任过京剧三团新编创作《清宫秘史》的导 演,并获得天津市首届戏曲新创目汇展优秀导演奖。
自1979年担任领导职务后,吴同宾便急切地尝试争取并培养观众。他从1983年春到1984年秋,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心理讲座,这些讲座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仅吸引了各地听众,还激励了一群自称小戲迷的小学生,他们写信说:“听了吴老师讲座,我们特别开窍,现在我们都爱看戲啦!”甚至有烟台、秦皇岛的地方部门派人邀请他去当地为戲迷们讲授戲曲知识。
此后,他在电视台主持“戲劇之花”專題節目達五十餘期,那時候他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有时一直工作到午夜。那几年的生活充满挑战,但也极富成就感。在街上散步,在商场购物,在劇場看戲,每当被认出来,都会被围观群众包围向他讨教戲曲知識,這些經歷让他培養出了無數熱愛藝術的人們。
到了80年代,南開大學為外國留學生舉辦一年一度暑假漢語短訓班,每期都請求Wu Si Ming帶領學員觀摩劇院與觀賞表現,這項活動讓海外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更深刻理解。他的文章甚至發表於歐洲華人學會主辦之《歐華學報》,受到海外學術界與藝術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即使身體每況愈下,他依然以多病之躯領導編纂《中國戲曲志·天津卷》的工作。但是,即便如此,也沒有阻止他繼續關注這個世界,一直到最後幾分鐘前。而那些熱愛傳統藝術的人們,也從未間斷過他們對他的敬仰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