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现代京剧杜鹃山朱永康票友演绎

0

自幼对京剧情有独钟,10岁便踏上舞台的征途,尤其钟爱黄桂秋先生那深邃的唱腔艺术。1956年,他正式拜入黄先生门下,恭师22载,不仅精通了黄派艺术的精髓,还亲身体会到了老师无与伦比的技艺。在朱永康看来,一开始他就迷惑于为何旦角戏曲不招募女演员,而男老生、花脸却多如牛毛。他选择学习男旦,因为他的音色与这一行当天生相符,更坚信专业之间应互相支持和尊重。

朱先生在业余时间则专注于拉胡琴练声,同时利用宝贵时光撰写著作,如《黄桂秋舞台艺术》等。1989年3月,他完成了关于黄桂秋及其黄派艺术的研究;1996年8月,与毕谷云合作,将徐碧云老师的一生事迹详尽记录。这些作品不仅深入探讨了京剧旦角 黄派、徐派 的兴衰历程,也阐述了它们对后世影响之大,这些文章最终刊登在《京剧谈往录》的“三编;四编”中。

闲暇时光里,朱永康常常投身票友活动,以表演经典角色如《玉堂春》、《王宝钏》、《春秋配》、《别宫祭江》、《蝴蝶媒》、《双官诰》,展现出他对于这段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敬畏。在晚年,他依然能够以优雅的声音呈现那些曾经让人耳目一新的大段二黄腔,即使是那复杂而又动人的《祭江》,仍旧保持着原汤原味,不失其独特风格。而且,就像他的师父那样,在即将上场前也要沾染一点点酒香,让声音更加醇厚沉稳。

此外,朱永康还致力于音乐理论研究,对两部重要剧目——《春秋配》和《别宫祭江》的谱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甚至远渡重洋赴美讲学授课,为世界传播中国古典戏曲之美。在美国期间,他与当地艺术家合作,一起搬演麒派名作《斩经堂》,扮演吴汉之妻王兰英,那份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赢得了一致好评。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