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蒲生,一个深藏在京剧史论研究中的隐士,他的生命与戏曲紧密相连,就像一本未曾翻开的古老书籍,等待着被发现。自幼便是在舅父那儿学习京剧,从不间断地跟随他走进那些繁华的大舞台和静谧的小剧场。在那里,他耳濡目染,心灵得以启蒙。
上初中时期,他对中戏校学生的演出产生了浓厚兴趣,每逢周日白天,都会前往大众剧场观看他们的实习演出。这份热情如同一股潜流,在他的内心深处蔓延。他会记录下每一次看戏的时间,并将票根贴在观影记上,那些珍贵的戏单就像是他心灵的一部分,是他对京剧最真挚的情感寄托。
杨蒲生并非仅仅是普通观众,而是一位有着细腻洞察力的评家。他能够指出刘长瑜关于自己第一次实习演出的回忆中的讹误,用那些宝贵的手稿为证,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资料虽然珍贵,但比起杨蒲生的收藏,更是稀少无比,即使海外收购者愿意以高价买去,他也没有动摇过,因为这份珍品太过重要,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对传统艺术守护者的敬畏之情。
2001年,当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0周年来临之际,杨蒲生慷慨地赠送了自己所有的心血所积累的手稿给学院,这份无偿赠予让学院感到无比感激,他们隆重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赠与仪式,以此表彰他的贡献。在这个特殊的瞬间,不仅6位研究生轮番推车把他带到楼上的会议室,还有一段特别的情景——中戏投资决定出版这份宝贵资料,编纂成《回首当年》这部巨著,让后人能够通过它窥见那个时代、那个年代人们对于京剧艺术追求与热爱的一面。
2012年,又有一次历史性的交接发生。当杨蒲生将自1951年至1966年的个人经历所记下的每一次看戏记录,无偿捐赠给首都图书馆。这批资料被精选出来,便印成了《菊苑留痕》,再次丰富了我们对于那个时代京剧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视角。两部作品——《回首当年》和《菊苑留痕》的出版,不只是补充了缺失的人类知识档案,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一位为了传承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物形象。
在文学领域里,有一次合作创作更显其才华:共著作《老三届与园丁》,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电影学院前几届学生及老师们之间风采斐然的情景,这本书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于追寻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而作为“苏武”,穆守荫和杨蒲生的合笔名,他们发表于各大媒体,如《戏曲电影报》、《梨园周刊》的文章,也许只有他们才能捕捉到那些微妙而又独特的地方,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由云烟缭绕、乐融融气息浓郁的地方。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保持谦逊,只想让更多人知道、理解 京剧,这正是他们用心投入的事业所体现出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