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马飞京剧票友的典范

0

马飞与戏曲的缘分始于童年时光,当时他才五六岁,就被爷爷带去听戏,逐渐对晋剧产生了兴趣。第一次听戏的曲目是《打金枝》。天生对绘画有热爱,对色彩敏感,让小马飞对戏曲中的众多脸谱充满好奇,尤其是花脸脸谱,那曾一度吸引他偷偷跑到后台观看演员们化妆。

随着年龄增长,马飞的戏曲之路越走越宽,不再局限于一个剧种。他开始了解、接触晋剧以外的戏曲世界。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京剧系列节目,其中马连良的声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开启了他与京剧不解之缘。之后,他开始学习马派老生的风格:“飘逸、潇洒,表现人物比较自然而富有活力,与其他派别多重视唱腔不同,馬派还非常注重舞台表演,这也是我喜欢馬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自学京剧过程中,马飞尝试了舞台表演实践。那是在高三时的一次年级新年联欢晚会,他登场唱了一段自己进入京剧世界的启蒙段子《甘露寺》。当时条件艰苦,但这并未影响他的心情。当天晚上,他去隔壁寝室串门,被同学赞叹:“今天下午居然还有人唱京剧啊!”“呵呵,就是我”,他有些自豪地答道。

大学期间,一次教官组织大家表演节目,马飞被推出来献上了大学第一唱《淮河营》,虽然赢得掌声,但也感到其中更多的是不可思议。当夜晚,他去隔壁寝室串门,被问及是否继续弹琴回答:“那时候还没有想过要办社团,但我去别的寝室都比较受欢迎,我讲一点关于京剧的事情,他们都喜欢听。”这些人成为了梨园社创办阶段的人物。

在追求 京剧道路上,面临来自多方面压力的挑战,最先来自家庭。“家里人都不接受,我父母觉得我很特殊,与一般孩子不一样。我小时候能端着凳子听一下午戏,有些不懂戲的人,我还会主动跟他们讲情节。”“也有因为这个争执,比如看电视抢频道有矛盾,他们就会常常叮嘱‘你不要老在这浪费时间啊’”。大学每个星期和家里通电话,“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唱戏”一直都是如此。但到了去年有一点小收获,“父母开始觉得这样也还不错,不再反对我唱 京劇”。

为了弘扬 京 剧 文 化 理 想 ,2005 年 3 月 马 飞 成立 了 梨 園 文 化 推 广 社,并招募一些志同道合者入社。“肯定不会跟你说,《霸王别姬》是什么?陶喆《susan说》吗?” 他用这种近似于曲线救国方式吸引了许多同学加入梨园社。成立初期,由于联系武汉市高校几所学校成功取得联系,并通过向对方取经学习的心态,与同事一起走访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同济医学院。但意外发现他们都是封闭型社团,这让他决定召集各校举办大型演出活动,以扩大影响力和促进文化交流。

经过紧锣密鼓筹划,一方面内部需要准备节目,大部分成员无基础,所以整场由一力承担另一方面外联工作,也需联系省里的相关单位。这一切努力最终在2005年6月11日,在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成功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京劇演奏会。这次活动吸引了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前来参与,并且受到原湖北省副主任石川先生亲临支持。此事件极大增强了他的信心,同时也让周围的人认识到他的努力值得尊敬和支持。

尽管困难重重但未放弃,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结果,是那年的6·11晚会成果令人瞩目的展现。在观众群体主要由青年组成,没有多少人懂或接受 京劇 的情况下,他选择进行现代元素融合,使得更为广泛地接纳,将古老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为培养更多青年喜爱并理解 京劇奠定坚实基础。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