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了谥号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对一个人的生平进行总结,既有褒义也有贬义。从西周至唐朝,大臣们认为用三言两语来概括皇帝的丰功伟绩显得过于简短,因此谥号越来越长。例如,李世民被赐予的谥号“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其长度实属不凡。而到了清朝时期,甚至出现了十几个字以上的谥号,以此为基础后人便开始称呼皇帝的庙号,以方便记忆和传颂。
庙号是什么?它指的是在太庙中供奉的一位皇帝家族成员名。在王朝建立者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等人物,其庙号具有特殊意义。而对于继任者的第二代皇帝,如唐代宗李世民,其庙号则标示着他是继承人的身份。在朱棣即位后,他更改年份并废除了建文年号,以体现自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但未料到百余年后,他所赐予自己的“明太宗”庙號最终将被更改为“成祖”。
我们都熟悉那个以炼丹著称的嘉靖皇帝。他在无嗣之身下的弟弟,即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嘉靖以藩王身份登基。按照正常程序,他应该尊重他的父亲——明孝宗,并将其尊为亲考,但嘉靖却不同意让兴献王作为兴献帝进入太庙。这与昭穆始祖居中左昭右穆排列顺序相违背。此外,由于入祧的人数有限,而按序升入祧庙,则必须推翻原本七位位置中的某些人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嘉靖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通过“宗升祖”的方式,让朱棣(成祖)像创立者一样永恒不朽,从而使得他的父亲能够进入太庙,同时又保证了朱棣不会被降级至祧庙。这一举措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发展,对未来几百年的史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