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希望重振国风。然而,朝中党争依旧激烈,加上连绵的灾害和民心涣散,最终导致多地爆发起义。明朝在生死攸关时刻,实际上已经走向了灭亡,只待起义军壮大而至。当时若崇祯皇帝想挽救最后的明光,他能否成功南迁?历史上的南迁例子虽然存在,但对于崇祯来说,最大的难题是他已失去了民心。
崇祯皇帝之所以不是吊死煤山,而是“南巡”,这是一种充满幻想的事情。许多人认为,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南迁,再差也能在南方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偏安江左”的局面。
历史上确有此类成功案例,如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司马睿则在东晋政权中奠定基础。因此,有人认为如果崇祯皇帝选择这种道路,也是可能的。而且,与福王朱由崧所建的“南明”相比,这个版本更具说服力,因为朱由崧无法得到广泛支持,并遭到了太子假冒事件的挑战。
然而,即便如此,那些称为“弘光、隆武、邵武、永历”的人仍然自立为王。这表明没有统一领导者的问题,就如同当时众多将领投降满清一样,不仅因为他们不信任崇祯,更由于民族气节和尊严考量。
其它方面也说明了这一点:边关将领因袭杀而恐慌;朝内大臣对他的信任度低下;士族群体与他关系紧张;民间百姓被高税收所苦,对农民起义军抱有同情甚至支持态度;而那些农民起义军,如李自成和张献忠,则拥有庞大的力量和广泛的人口基础,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去消除敌对势力,即使是在新的土地上成立政府也不例外。
因此,即使具有建设性的步骤——如逃离北方并寻求新的政治基地——最终还是无法改变事实:由于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失去人民的心意,使得任何努力都显得无从下手,无望实现。此举本身就预示着失败,而不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