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之时,关中地区不仅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生活必需品粮食的主要供给地,更是西汉开拓西北边疆的重要基地。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需求,特别是在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除了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还在关中大力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和增加当地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便穿凿出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和成国渠等众多农田水利工程。
其中龙首渠以其独特的井渠结构而著称,由于挖掘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化石,因此得名“龙首”。虽然最终由于解决不了塌方问题,其溉田效果并不显著,但它却为后世留下了一种先进的井渠技术。而六辅渲主持的人倪宽,也制定了《水令》,这是我国古代记载中的第一部用水制度。白渠则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并主持,它与郑国渠相比,有更高的地势,从池阳到栎阳一带共计200里,可灌溉4500余顷农田,使得这两个县成为高产区,而民间还流传着赞颂两者的歌谣。
此外,成国 温也是一个重要的灌溉项目,以其长度略小于白 温,但可覆盖面积约万顷,是 白 温的一倍以上,是关中的主要灌溉道之一。此外,在咸阳西面的上林苑,还有蒙茏 温用于浇园和游乐活动。
总结来说,在汉武帝时期,关中的三大农业系统已经基本形成,即以泾水为源头的大规模引泾系统,以汴河为源头的大规模引汴系统,以及以洛河为源头的大规模引洛系统。这三个系统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最大的农业生产体系,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