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90年的明朝,徐光启致力于新稻的种植,这一举措开创了农业领域的新篇章。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屯田种植奠定了小站稻的基础。早在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提出了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的想法,而宋太宗则赞同并实施这一政策。在元代,这一做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代,屯田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地推广和发展。明永乐二年(1404),朱棣派遣功臣亲兵大量移民到津南进行开荒种植。弘治元年(1488),丘浚提出华北滨海平原可广行水利,以化斥卤为良田。而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户部奏议中提到,在天津沿海区域,由于胶河水淡,可生长嘉禾,因此设置印照,让军民共同参与耕作,并允许收获成熟后的税收。
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期间,他见到葛沽、白塘口等地荒废土地,便采取措施招垦并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占2000亩,每亩最高产量可达四五石。此后,不断开发了更多地方。他们采用江南围田耕作方法,将其称为“十字围”。围地格局是以河水为界,一面紧靠河岸,三面开渠与河通,同时深度和宽度各1.5丈,与之相邻建有堤防,以防止洪涝。这一种方法适用于低洼或地表水丰富的地方,使土壤盐分降低,有利于灌溉排涝。
至于徐光启,他因修《历书》遭人不满而避居天津,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1613-1621),他曾多次参与屯田工作,并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入《农政全书》中。他还注意改造盐碱土,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着重要贡献。在他的努力下,小站稻得到了更加充分发挥,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