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被称为“官家”这一世俗称谓,是从《晋书·石季龙载纪》中“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这句话开始的。宋朝皇帝自称“官家”,是由于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提高的结果。这一世俗称谓,在宋朝得到了广泛流行。
在唐末藩镇割据的乱世中,“天子”这个词变得过于泛滥,不再具有神圣的地位。赵匡胤通过巧妙的手段如“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稳固了自己的统治。为了赢得手下人的信任,他不得不展现出宽仁大度的君王形象。
除了指代皇帝,“官家”一词也常用来指呼达官贵人或公婆。在宋代文献中,如《野客丛书》记载,有媳妇会用“翁姑为官家”的方式称呼公婆。此外,“官方”的本义可代指三大类人:皇帝、当官的人及公婆。在使用时,如果是正式场合,则需使用更加尊敬的表达方式。
两宋时期,由于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数量众多,从底层上来的文臣对皇帝有更亲近感,这样的习惯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一种普遍接受的表达方式。当李仲容向宋真宗提议撤去大号酒器时,他以《万机论》中的观点解释:“三皇五帝共治天下,兼具其德故曰‘办公’。”然而,这并非第一个质疑此名目的例子,早在前任赵光义时期,就有人提出质询。
结论是,当时社会普遍认为将天子叫作“官方”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谦虚。赵匡胤最初自封此名,是出于迫切的情境需求,其后继者们虽然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心理抵触,但最终还是顺应了这种命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