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那些科举试题的拿破仑进考场(图)

0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不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孕育了许多传奇故事。然而,在那个没有摄影技术的时代,考生的身份查验依靠文字记载,这种文字描绘往往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清朝有一位姓胡的监考官,他对待工作极为认真。在监考时,他会严格按照名册上的描述来核实考生信息,如“微须”这一描述,就意味着那些长须的考生都会被拒之门外。一位不服气的考生针锋相对地回应:“如果按照您的话理解《朱熹注》,那么‘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孔子赤身裸体地走过宋国?”这番话让胡监官大发雷霆,但也显示出当时科举考试中的智勇双全。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清末废除八股政策后,命题开始涉及更多广泛的话题,比如比较中西史事,有一道题目甚至要求撰写《项羽拿破仑论》。然而,当时的大多数人对于“拿破仑”的了解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上,他们不知道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什么。

有一次,一位敢于创新思维的考生便以此为契机展现了他的才华。他开篇即提出:“项羽能拔山岳,而不能单独拿下车轮,更何况是一辆普通马车?因此,即使是凡夫俗子,也能轻易拿下它。”接着他用自己的逻辑推理,“英雄无用武之地”,进而解释道:“使用项羽去拦截一个普通马车,不但力不从心,而且效果也不显著,这难道不是一种知人善用的智慧吗?”

乌尔恭额巡抚曾亲临书院视察一次,他看到学生们争先恐后、你抢我夺,用饭时间变得混乱无序,不禁皱眉说道:“真是老鼠一般。”其中一位聪明绝顶的小伙计立刻联想到“鼠虽大小皆称老;龟虽雌雄都姓乌”,巧妙地反驳了巡抚的话,同时也展示出了自己敏锐和机智的一面。

为了表彰人才,前清规定每个县至少要录取三名童生。但是在某偏远县份,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低落,只有三个孩子报上了年级。这一年,每个孩子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一个只写了一句“且去”;另一个只抄了一份试卷内容什么都不写;第三个则完全没有交卷主试。不过,最终结果却颠覆了主考官的心理预期,那些看似简单或错误答案下的学生,却各得其所——第一个人因为那两字表达深意被选为第一;第二个人由于誊抄精准,被评为第二;第三个人,因为行事谨慎,被列为第三。这一切都证明,无论如何,都无法估量这些孩童内心世界和潜在能力。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