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明朝海禁长达200年,是中国落后世界潮流的关键因素。 明初,海禁延续至明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封锁海域的局面。 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走向自满和落后的道路铺平了道路,同时标志着与全球趋势脱节的开始。 建立明朝时期,朱元璋放弃宋元商业相对开放的态度,转而实施前所未有的农耕重视和严格户籍管制,以限制人口流动。这套思想体系下,他推行了“不征之国”政策,将周边国家列为不可轻易侵犯,以免耗费国力无谓扩张。
他强调:“片甲不得下海。”这句话如同断绝沿岸居民生计,对违反者频发。此种情况迫使朱元璋不断增严海禁令,如洪武十四、十七、二十、二十三年、二十七、三十年等多次发布新令。
《明实录》及《国权》记载,每隔两三年朱元璋都会重新颁布此命令,使得明朝持续进行200余年的全面封锁。这一罕见且持久的措施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发展,并促成了私自出海成为必要手段,而许多人因此沦为盗贼。
在这一背景下,利玛窦来华时,他发现这种“朝贡”关系实际是由中方主导支付给其他国家以维持外交关系。而此前的数百年间,中国领先于西方,但自从实施该政策后,便开始逐渐落后于全球潮流。
由于闭门造车和内秀外懒,加上缺乏了解国际形势与西方交流机会,不仅资本主义在个别城市萌芽未能成长,也无法有效应对西方国家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带来的挑战。在这个期间,只有苏杭少数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限于重农抑商与封锁政策难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