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探秘明朝那些事儿揭秘7本与9本的古老北京语汇遗存

0

偶然翻阅《宛署杂记》,发现第十七卷中记载的“字民风二”章节,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方言的多种表达。原来以为这些词汇是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遗留,但事实上它们是燕赵地区自有的独特语音。这样的发现颇为令人好奇。

父亲提醒我,除了“大”和“别(平声)”,还有两个古老的说法:一个是指广阔无垠,一另则指完全不同。此外,父母称呼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的习惯,在现代社会或许已经不再流行,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们仍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

在当时,人们用"挂搭僧"来代替某人的名字,这个习惯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而对于那些不诚实的人来说,如果他们做出虚伪之举,我们会称他们为"溜达人"吗?现在,这些旧日语言似乎已经渐渐消失了。但有一些却依然存在,比如不理睬别人的方式,我们可以形容它为"臊不答的"——这确实是我这个北方人也偶尔使用过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并不上心,不急于行动,我们可以形容他为"疲不痴"—这也是一个今天还能听到的词汇。而对于那些陈旧的事物,如果我们认为它们并非新鲜,那么就被称作是“曹”。比如,当水杯里装得差不多的时候,说它已经到了极致,就会说:“别再倒了,都溜沿了。”

在我的故乡,还有一句俗语,“浮溜浮溜的”,用来形容水面波光粼粼,看起来很漂亮。在一些地方,有头无尾的事情,也会被称作是“齐骨都”——这种说法让人感到困惑和迷惑。而如果事情没有条理,没有秩序,则可能被描述成像数字零三八五那样乱七八糟。

此外,我注意到水桶常常被叫做“稍”,而老鼠夜间活动时,被比喻成夜磨子。这两者虽然都是北京话中的特色,但是关于老鼠这一点,我第一次听到。北京人的生活真是充满了独特的声音和情感,每一句话都透露出深厚的地道韵味。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