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明末大臣与南明首辅的悲剧生涯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州贵阳人,祖籍广西梧州。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但他的政治生涯却是辉煌而短暂。他本名李氏,因过继给了马氏家族,所以改姓马。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他以进士及第之成绩进入仕途,先后担任南京户部主事、严州知州、河南知府、大同知府等职位。在崇祯三年,他被提升为山西阳和道副使,并在崇祯五年升任右佥都御史。
然而,在当时的官场中,不幸常伴随着权力的游戏。据说在任内不久,他就被当地镇守太监王坤指控擅自取公家数千金,以此贿赂朝廷勋贵,最终被贬官谪戍。这段经历对他的政治生命造成了沉重打击。
流落到南京时,马士英结识了阮大铖,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意。阮大铖曾因牵涉阉党逆案而罢官归家,现在正好想要重新回到朝堂。于是,他建议让马士英代替自己入朝,这个提议最终得到了复社和东林党成员的同意,使得马士英再次踏上了政治舞台。
在弘光政权建立初期,马士英受到了重用,被封为东阁大学士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并负责督军凤阳等处。但他并未忘记对阮大铖的恩情,将其召入朝中,对抗东林党和复社。此举虽然加强了自己的势力,却也加剧了内部矛盾,使得弘光政权内部仍然充满党争激烈。
随着清军的逼近,最终弘光政权覆灭后,许多责任都被归咎于馬斯丁與阮大铖两人。而他们二人则成为历史上的奸臣传说的对象,被批判至极。在这之后,无论是投降清军还是投身抵抗,都无法避免最终失败的事实。当建州军将他擒杀于太湖时,一生的荣耀与屈辱交织,而关于他的死亡也有多种说法,有说死于战场,有说逃入空门,也有说寿终正寝或投降清廷后遭杀害。不过今日普遍认为他是被捕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