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的人物故事中,有一则关于晏子春秋的传说,讲述了齐景公在牛山游览时,感慨万分地流泪。他的宠臣艾孔和梁丘据也跟着哭泣,而晏子却独自笑着旁观。
景公问晏子:“如果没有死亡,那么人们会更快乐吗?”晏子回答说:“如果古人没有死亡,他们当时的快乐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然而,这样的快乐并不是君王所能拥有的。”他解释道,从古至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开端,但最终都会走向灭亡。
此外,历史上许多国王都因为害怕死而贪图生活,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有限寿命。一些皇帝甚至会去寻找长生不老的药剂或是通过巫术来延年益寿。
然而,对于生活艰苦的人来说,死亡往往是一种解脱。在《左传》中,一位名叫毕飞宇的小说家曾经写过一个故事,其中一个角色筱燕秋为了继续演出,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即使到了晚年,她仍然拒绝退休。
这种对于生命最后阶段的执迷,是一种悲剧的情感,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鲁迅曾经这样描述这一点:“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都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情。”
李国文也曾经谈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当一个人老了,就应该接受自己的年龄,并且尊重他人的评价,而不是总是想要证明自己依然能够保持过去的状态。这世界上,最难看的事情莫过于那些上了年纪但仍旧想表现得像当年的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那么尴尬和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