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帝王总是梦想着四夷宾服。明朝初期,朱元璋即位后派遣使臣赴日本,传递两层含义:一是邀请他们来朝贡;二是要求解决扰乱明国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后,他们不仅未有朝贡之举,还残忍地砍下了使者的脑袋。这一羞辱让朱元璋愤怒至极,他威胁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军事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信以礼相迎,同时暗示强硬立场。尽管小小岛国杀害大明使臣,但这一行为与南宋灭亡和抗击蒙古帝国有关。在南宋时期,中国曾被视为榜样,而当它灭亡时,日本民众举行哀悼活动,这显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
随着元朝建立并忽必烈试图征服日本而失败,加上自身成功抗击蒙古,使得日本人的自信心大增,对于中国的崇拜也逐渐消失。而百年后的汉人复国,也无法改变明王朝在日本眼中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朱元璋认为自己鄙视这些“无道”的日人,但实际上,在他看来,他们不过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笑柄。而且,从战略角度考虑,即便没有其他理由,只要知道中国从未成功征服海上岛国,那么这场战争就显得渺小无力。此外,由于缺乏海战经验和胜利记录,大明皇帝最终未能踏出一步,将其战争威胁化作空谈。
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情况,即虽然遭遇屈辱但不敢轻易采取行动,这种态度可以理解为一种韬光养晦或忌惮 日本所谓“神风”,以及可能担心重蹈覆辙。不过,最终结果是双方都维持了自己的尊严,没有进一步冲突发生。甚至到了丹书铁券中还规定将 日本定性为“不征之国”,表达了一种宽恕与放弃追究过去事件的情绪。但这种姿态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因为我并不打你,你也不要惹我。大明时期,无论是在力量还是气势上,与小小岛国已然达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