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清朝官员等级揭秘为什么只有皇帝和高级官员戴着珍贵的佛珠

0

佛珠,大有学问

佛教的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时期才真正进入了繁荣期,而这也是佛珠在中土使用的开始。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的限制,不同地区对制成佛珠的材料进行了选择和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过程中的原料逐渐从菩提子转变为香木、硬皮树籽等其他可用的自然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特殊类型的佛珠被广泛应用,这些是按照特定的规则来制作而成,它们通常可以分为三类:持珠、佩珠和挂珠。

持珠,是指那些用作念经或修行工具的手持念珠。这类念珠在文玩界中被称作手串,其数量通常为十八颗到五十四颗不等,并且常常配以华丽的大型装饰物件和流苏;佩珠,则是戴在手腕上的那种念珠,也就是我们后面所说的文玩手串中的念珠。根据历史记载,清代宫廷就已经开始流行这种由早期佛教佩戴演变而来的手串。

挂 珠,又名朝玉,是一种特别珍贵的手工艺品,由一百零八颗精心挑选的小球状石头编织而成,并且经常会搭配上一些装饰性的元素,如雕刻精细的地毯图案或小型宝石。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清朝皇帝及其高级官员才会穿戴这样的宝石项链。而这些宝石项链,其设计灵感正源自藏传佛教中的神圣象征——大理石做成的一百零八颗子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治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支持并鼓励藏传佛教,并将其作为官方宗教之一。此外,他们还习惯于赏赐这些珍贵物品给忠诚的人士,以及接收它们作为贡品。此后,这样的戒指成为清朝宫廷服饰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些古老画像里,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顺治帝都没有佩戴过这样的装饰,但他们的情侣却乐意展示这一权力象征性质的装饰品。孝庄文皇后的画像也显示出她晚年曾经穿着带有此类装饰点缀的服饰。

自康熙帝之后,每位新任君主都会继续这种传统,即使到了乾隆二十八年,当时发布了一部详尽记录国政制度之《钦定大清会典》的时候,这种风俗依然得到了官方正式认可。这表明,在满洲人建立起国家之后,对礼仪和文化规范进行系统整顿是一项持续不断努力,而所谓“朝玉”也随之成为国家礼仪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