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是明代中期的著名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跨越了五个皇帝,从正统十三年的进士出身,一直到弘治元年的吏部尚书一职,他历任官职十九次,并且是首任河道总督。
王恕在政治上以其刚正清严著称,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辅佐孝宗朱祐樘实现了“弘治中兴”。他坚持政绩为先,对于刑罚不当的问题,上疏六事,都被朝廷采纳并推行。他还主张救济饥民,兴办资政书院培养读书人。在江西布政使期间,他平定赣州寇乱,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安抚治理流民问题。
在南京刑部左侍郎时期,王恕对宦官钱能的贪婪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评,最终导致钱能被罢免。他还多次上疏反对宦官横征暴敛,以及提倡节省国库银两的事情。在成化二十二年,因坚持直言相劝而引起宪宗不快,被迫致仕归乡。
然而,在明孝宗即位后,王恕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吏部尚书,并加授太子太保。这段经历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声望,同时也反映出了他的坚持原则和公仆精神。
综上所述,王恕是一个深受人们尊敬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为国尽忠、抗争腐败的精神。尽管他曾因直言相劝而遭遇逆境,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重视。这也许是为什么人们会说:“两京十二部,只有一王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