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以此篇章述说徐光启与十字围稻田的小站记。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屯田种稻,为小站稻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在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提出了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这个想法得到了宋太宗的赞同,并由他出任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实施屯田。此后,在元代直沽之沿海口一带继续进行。
到了明代,屯田得到了更大发展。明永乐二年,大批移民被派到津南开荒种稻。而弘治元年,丘浚又提出了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化斥卤而为良田。万历二十五年春,由户部奏天津巡抚万世德提出的开垦新政,即将环海荒地招垦并给予印照,让军民自备工本尽力开种,并许其成熟三年后方可收税。
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期间,他见葛沽、白塘口诸田尽汙莱,便认为地无水则碱,但得水利润。他于万历二十八年,在白塘口、葛沽两处募民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2000亩是水田,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陆续开发了津南地区各处。他们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被称为“十字围”。
围 田 的格局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深度和宽度各一丈五尺,四面筑堤以防止水涝(堤高厚各七尺),中间有沟渠之制,“条分缕析”。这些方法适用于低洼及地表水丰富的地方,使土壤盐分降低。此法对于低洼或需灌溉的地块尤为重要。
徐光启作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因修历书而遭不满,因此前往天津。在那里,他研究了开垦和改造盐碱土的问题。他总结出因地施肥的重要性,并分析近海重碱之地初期不宜立即用作稻作,因为洗去盐分不足。但他最终成功完成了从江南引入的大米 种植工作。这项工作对京师以及辽东战场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屯田热潮。
在这段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光启如何利用他的知识和经验来改善农业生产,对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述内容基于历史资料整理,而非真实经历,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简化或者误解。如果您希望获得更加详细或准确的情报,请参考专业文献或直接咨询相关领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