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数。明朝初年的历史学家谷应泰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议论,颇值得细细品味。他说:“人主在襁褓,则有阿姆之臣;稍长,则有戏弄之臣;而登位,则有嬖幸之臣;即位,则有面谀之臣。”当然,也有例外。谷应泰的这段话是在评论明孝宗朱祐樘时说的,在他看来,孝宗就是例外。
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他身边多是高风亮节、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这与他多方征求方正之士、杜绝嬖幸之门、抑制外戚、制裁太监有关。他在早朝之外增设午朝,频繁召见大臣,访问疾苦,寻求治安之道。这和他的素质很有关系。在太子时期,他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
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他即位以后,还拨乱反正,对内阁六部作了大幅度的人事调整。
首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此人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不会理政,只会高呼“万岁”,被人讥讽为“万岁阁老”。他的名声本来就臭,他被罢官后,上疏者纷纷出来庆祝。
接着被罢官的是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尹直。还有另一位大学士刘吉,被言官封官许愿推荐,一时间言官们都缄默了。但也有人敢于直言,如翰林院候补官员张昇首先出来,说刘吉把口蜜腹剑李林甫和钳制言路贾似道合而为一,是双料奸臣。大理寺官员夏堠上疏揭露刘吉的罪状,并不比万安或尹直小,但依然在加官进爵,被称为“刘棉花”。
清除宵小之徒,为起用德高望重的大臣做准备。孝宗即位初,就想起了刚直不阿的司礼监太监怀恩,因为支持言官抨击传奉官被先帝贬往凤阳,被尊敬并倾心仰慕。怀恩回来后,即向孝宗建言:罢免阿谀万贵妃的佞臣,将刚直方正的大将王恕召回。
王恕曾因敢于直言极谏而闻名,在成化年间就已如此,以至民间流传民谣:“两京十二部,无一如王恕。”但由于未能入仕,便退隐南京,此后虽历任巡抚侍郎尚书,都未受重用,其原因正如《明史·王恕传》所说:“以好直言终不得立朝。”
然而,当丘浚提醒王恕请求皇帝召见,大胆陈述时政弊端时,有感于天下事宜深广远,而无法尽察君子的真心实意,因此希望陛下每日下朝后前往便殿,与大 臣详谈治国要义。此建议顺利实施,从弘治元年开始,每日午后的便殿接见成为常态,使得各路大师傅能够当面陈述政见,而皇帝则能详细询问裁决,以此确保国家平稳运行。
除了这些人物,还有一些其他著名人物,如丘浚这样的学者型官方,他们通过坚持学习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为国家提供宝贵智慧和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那些只知权谋只图个人利益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他们那份超凡脱俗的心志和精神追求。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那些真正关注国家兴衰命运的人才能够站出来发声,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方向。而这些人物,就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一群优秀人才,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地理解政治责任,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保持自己的信念,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