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在甲子年(1984年)创作了《知音图》,这幅画中描绘了魏良辅和他的朋友们。魏良辅曾在改革昆山腔时,频繁往来于鹿城(昆山)和娄东(太仓)之间,他的朋友圈大多是苏南一带的人士。耐人寻味的是,魏良辅的朋友中,有如周似虞、赵瞻云等人,他们既擅长曲艺,又精通医术,这让他们在当时社会中非常有名。
周似虞是一位来自常熟的医生,他向魏良辅学习曲艺,并且学到了很多。他不仅擅长弹奏,还能用音乐治愈病痛。钱谦益在他的诗篇《似虞周翁八十序》中赞颂他说:“既以医游贤士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与游人酒人,轻衣骏马,美酒食,列歌从,如承平王孙。”他每到中秋夜,都会坐在生公石上唱歌,让四处林木飘摇,使得原本喧闹的广场瞬间变得寂静无声。
赵瞻云同样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物。他自幼父母双亡,但三次娶妻又三次丧偶,因此性格孤独好吟诵。在万历年间,他与张野塘一起被招为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的门客。王锡爵请辞后,以拍曲为娱,而赵瞻云就成了他家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魏良輔與醫學及音樂之間有著深厚的連結,因為當時社會上並不容易從事兩項職業來養家活口,所以他們之間才會有更多共同的话题和交流。而這種文化背景下,也有一些名醫兼善於音樂藝術,這種現象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在明清時期,有一些醫師喜歡欣賞樂曲,就像秦昌遇這樣,他不僅是詩人,也經常參與文人的聚會唱和,並出版了一本詩集。而清代的一些知名度曲家,如徐大椿和叶堂,不僅寫出了聲樂理論著作,更是一代名醫。
因此,从魏良辅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医生也喜欢音乐艺术,他们之间相互切磋,不仅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播,也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能够见证这种文化传统——知病亦知音——一直延续至今,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兴趣爱好上,更反映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医疗与艺术之间不断交织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