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的反复历程:比夏朝早的三个朝代太子之争回顾
在明朝,国本之争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然而明神宗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加倍宠爱郑皇贵妃,并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就这样国本之争一直僵持了十几年,最终以明仁宗的妥协收尾。流言四起,有人说明神宗与郑贵妃曾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将密誓御书封缄在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这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势必引起重大的危机。
朝中大臣受到流言影响,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他们争相提及皇储问题,奏折累计成百上千,无不是指责后宫干政,言辞之间矛头指向郑皇贵妃。在此期间,一些忠心耿耿的大臣如姜应麟、沈璟等人坚持主张依照正统顺序册立东宫,但遭到了明神宗的打压。
自从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引起群臣几乎一致的反对以来,明神宗对临朝听政十分厌恶。他逐步沉迷于六宫佳丽之间,而慈圣太后已经不再参与政治事务。大臣们仍然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 子,他们集体请求并施加压力,但被推迟至万历十九年或二十年春举行。
尽管如此,大臣们继续提出要求,最终在万历二十一年年正月二十二日,当大学士王锡爵密奏时,对于三王并封之礼产生了激烈讨论。最终,这场关于谁应该继承帝位的问题未能得到一个满意答案,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平息下来。但这场冲突却留下了一段深刻而复杂的历史痕迹,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动荡不安的一角中国古代政治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