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蒲生,京剧史论研究的卓越贡献者,从小便在舅父的引领下频繁光顾剧场,养成了对京剧深厚的兴趣。他的青春岁月中,有一段特殊而宝贵的经历,那就是每逢周日,他都会前往大众剧场观看中戏校学生们的实习演出,这种景致如画、情感丰富的体验,对他来说简直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不仅仅是一位观众,更是一个细腻记录者的角色,每次观看完一场戏,都会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将票根贴上,以珍藏之心保存这份宝贵资料。刘秀荣演出的32场白蛇传,他坚持看了32次,每一次都像是在重温经典,就像是时间倒流回到了那个年代。
杨蒲生对于那些关于自己第一次实习演出的记忆纠正总是那么认真和专业,他从不吝啬自己的收集,而是以戏单为证来纠正那些可能出现的小误差。这份珍贵资料,不仅让中戏档案库中的数据更加全面,还吸引了海外收藏家的垂涎,但杨蒲生始终没有卖掉,因为这对他来说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有价值。在2001年中戏建校60周年时,他无偿赠送了一部分资料给学校作为纪念,这份慷慨行为被中戏高度评价并召开了隆重仪式。而后,这些珍贵资料被整理出版成书籍《回首当年》,成为研究历史演出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2012年,杨蒲生的另一项巨大的贡献再次展现了他的热爱与奉献精神。他将自1951年至1966年的个人观影记录,无偿捐赠给首都图书馆。这些记录中的精华,被选入《菊苑留痕》一书,该书填补了中国古典艺术领域缺乏先进史料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信息源。通过这样的行动,杨蒲生不仅在京剧事业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展示了一种超乎常人的高尚品格,即愿意用实际行动去推动文化遗产向世界传播,而不是为了名利而追求。
此外,曾与穆守荫合作撰写《老三届与园丁》这一著作,该书详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戏校前几届学生及其老师们令人难忘的人物轶事。这部作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时代京剧界独特的人文风貌。此外,他们还以“苏武”这个笔名,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如《戲曲電影報》、《梨園週刊》等,以其深邃见解和博采众长,为京津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乃至国际上的京剧爱好者提供宝贵资源和知识分享。此间,他们也成为了资深舞台评论家,一直以来都是他们共同努力维护美好艺术品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纯粹追求艺术、热爱生命、乐于助人、毫无私心的情操,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