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笔下:马武,湖北襄阳人,1961年6月出生。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全国公安书协会员,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刘洪彪书法高研班2014级。现任湖北省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工作人员。
作品荣获多项奖项,如全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优秀奖、中国“卫士之光”书法展银奖等,并被多家文博单位收藏。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及群体展览。2014年,被授予“隆中文化名家”称号。
名家评说——刘洪彪
马武自幼才情横溢,与我同期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他在此后又连续参加了重要展览,如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和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并获得了多次荣誉,被襄阳城政府评为“孟浩然文艺创作金奖”。
尽管他已功成名就,但仍不满足,他主动离京至北京深造,以便利用业余时间求学于名师,并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草書高研班。我视其为知己,每当与之相处,我更多地探讨与他共享的综合素养和艺术通感,而非基本技巧或创作方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马武近期更加沉稳而文雅,其字迹也越发精致。他似乎步向宋人傅察所言“悠然得佳趣”的境界,这正是我追求且对学员期待的一种状态。
我的观点:
(一)不同于写字的区别
撰写汉字并不仅是记载事物,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意境的心智活动。而写字则只是为了记忆或传递信息,不必注重美观或情感投射。这两者虽易混淆,却是现代误解常见的伎俩。不懂汉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便是在对文化宝贵遗产进行亵渎。
(二)敬畏汉字精神
几千年的发展证明,只有汉字才能创造独特的文字美。人们从日常记录逐渐发现并发扬汉字中的抒情性与艺术性,使其成为我们民族智慧与美德传承的手段,即使面对新时代变迁,对这些珍贵遗产应持敬畏之心,不可以打着创新旗号轻易改变它们。
(三)临摹学习古碑
通过临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技艺,从而站在他们肩上推进我们的文字艺术。此过程既是学习,又是继承,是一个漫长而必要的旅程。
(四)魅力所在
我思考过自己的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什么?这问题在古代并不突出,但今天则需站在欣赏者的立场去感受。如果要让现代人被吸引,那么内容和笔墨形式必须结合得恰到好处,以达到审美境界,让欣赏者从内容中得到启迪并产生愉悦,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也是我坚持追求的事业方向。(五)
快慢速度相对无定论:
每个人的速度都有其优劣势,无论快慢,都需掌握轨迹形态以表现完整调和。一旦呈现残破无序,则即便快速也不过尔耳;反之,即使缓慢,如果轨迹完善,则亦可视为标准。
总结来说,质量由呈现物象决定,而不是速度。
(六)成长没有捷径:
每位伟大的书家都经历艰辛漫长的修行,没有捷径可走。一位具备卓越笔墨技艺的人若缺乏道德修养及广博知识,便无法赢得尊重,因此不仅技术,更需品质提升。
只有经过磨砺的人格魅力,方能树立声誉,而非单纯技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