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北京城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以下是一些表明明代北京发达程度的事例。
一: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在2009年出版的《苏联专家在中国》中,记载了苏联学者高莱托夫对明代北京地下暗沟的考察,他发现这些十五世纪留下的排水沟渠性能依然完好,可以承担20世纪中叶的城市排水任务。这显示了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之高。
二:迅猛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从元大都的一万四千多户人口发展到弘治年间的一百多万人口,再到嘉靖年间超过百万以上,天启年间更是突破一百二十万。外来人口占比达到六十以上,这种规模可谓巨型城市。在京郊地区,每年的收容鳏寡孤独人口就有上千人,而每年消耗猪五十万头、羊三十万只,更反映出其庞大的市场需求。
三:强劲的手工业生产能力。冶炼业如遵化铁厂,以一次两千斤的大型铁炉闻名于世。而民间煤窑数量众多至一百多处。此外,在改革开放后的环境下,大批手工业铺面涌现,是为明代之最。当时政府取消“纳银”,进一步释放了手工业者的潜力,使得许多现代老字号开始壮大起来。
四:繁荣的地商品经济。农民们转而投身炭厂煤窑工作,因为那里可以赚取更多利润。而小贩们也能积累上千万财富,只要打个酱油就可能遇见土豪。此外,每逢节日集市火爆,有时候货物摆满三四里路长,即使刑门也不例外,充分展现出了当时商品流通网络之广阔与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