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因谋反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在汉六年十月,前一次谋反虚实难辨,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就暗中给陈豨送信,以图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但他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一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被杀后,其弟怀恨在心,将此事偷偷告知朝廷。
鉴于韩信的威名,留守的吕太后不免有些紧张。而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也是历史仿佛注定要毁灭这匹千里马。他定计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利的消息,由百官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不需等待刘邦回来的命令,也不需要经过什么司法程序,只需特事特办,便干脆利落,被吕太后一声令下,在长乐宫钟室,一代名将身首异处。
对于名人离世去远游时留下的遗言,我们臃肿的历史从不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更何况是一位军事奇才,没有理由不记。于是,严谨太史公司马迁带着复杂感情记下了以下的话:“信之方斩日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二
风云激荡年代有事可记,而天下已定则无事可记。这次对待一个曾经功成名就但最终走上谋反道路的人物,我们可以选择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其命运。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大师司马迁以浓墨重彩写出了韩信赫赫武功,但对其功成直至被杀三两句即收尾,不难看出对这个叛逆之臣深厚欣赏。如果有人说风云年代有大事可记,那么应该更加客观公允地描述其命运,而不是只强调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重要信息。
最后,如同我们常说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如果能学学蒯通那样冷静、果敢,或许历史会给我们一种完全不同的答案。但那又是一个假设,让我们回到现实,再看看真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每个人的故事,每段旅程吧。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