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使用洪武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动荡时期。洪武年号共计使用了30年,从1371年到1402年。这段时间内,明朝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以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将国名改为“大明”,并推行了永乐年号。这一时期是明朝的鼎盛时期,对外扩张和对内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永乐年的统治时间长达29岁,从1403到1433年,这期间发起了多次对外征服战争,如攻打日本、缅甸等,并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使得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版图显著扩展。
明仁宗朱祁镇即位后采用宣德元年的用法,即从1416至1424年间使用这一年的称谓。这一时期虽然相对稳定,但仍有不少问题,如地方官员腐败严重,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度减弱,以及文化上的封建守旧主义抬头等问题不断发生。
明英宗朱祁钰即位后,其统治经历了两次被废黜再复辟的情况。他在两任之间分别采用的正统以及天顺之年的用法。在正统五年的1395至1398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比如整顿吏治、裁汰冗官,但由于他的性格刚愎自用,最终导致其遭到罢黜。而天顺之初(1457-1464),他也试图恢复一些改革措施但未能持续久远,因而这两个阶段都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昌盛。
最后的是清兵入关前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及其所下的崇祯四十一年的时代。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危机状态,农民起义如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频繁爆发,加上战乱连绵不断的局面,使得国家财政困难加剧,再加上内部矛盾激化及中央集权逐渐丧失效率,最终导致1644年清军入关,此标志着明朝灭亡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