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关中不仅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粮食供应地,也是西北边疆开拓的基地。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需求,尤其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除了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外,更重要的是在关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和增加产量。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工程,其中包括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和成国渠等。
龙首渠约建于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由万余人凿造,是一条引洛水灌溉重泉以东10,000多顷盐碱地的灌溉工程。由于土质疏松,用井渠结构取代明渠,以解决塌方问题,但效果并不显著。
六辅渲系主要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在武帝元鼎六年完工,为六条辅助性小型灌溉工程,其作用在于解决郑国渠上游北面农田缺乏有效灌溉的问题,并且规定了“水令”,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用水制度之一。
白 渡则是在太始二年动工,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并主持。这条以谷口为起点,从郑国 港南面向东南流入池阳、高陵及栎阳注入河流,最终长达200里,对4500余顷农田进行了有效的灌溉,使得谷口及周边地区成为高产区。
成 国 渔则是在咸阳城西面的皇家园林蒙茏苑内修筑的一条较大的灌 溊道,其长度略小于白 渭,但比之更具规模,是关中的重要农业基础设施之一。此外,还有如灵轵[zhǐ纸] 渤 和 [wéi违] 等其他的小型灌 溊系统,它们发源于南山山溪,与三大系统共同构成了整个关中的水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