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之时,关中地区不仅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更是西汉在位期间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需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工程。除了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还在关中增建了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这一过程中,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一批农田水利工程被穿凿出来,其中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和成国渠都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几个项目。
据记载,当时有一个人叫庄熊羆,他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开一条通往洛水的渠道,以此来灌溉临晋(今大荔一带)的盐碱地。他的提议得到了武帝的采纳,并且组织了一万余人进行了挖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土质疏松,他们不得不采用井渠结构来解决塌方问题。最深的一些竖井达到了40多丈,这些因挖掘而出土的大量骨骼化石,被称作龙骨,所以这条河流被命名为龙首渠。
六辅渠则是在武帝元鼎六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它包括六条辅助性的小型水道,为郑国上的农田提供了额外的灌溉服务。此外,《汉书·倪宽传》还记录了他制定的“水令”,这是我国最早用水制度之一。而白渠,则是在太始二年动工建设,其主持者赵中的白公建议并负责这项工作。这条河流从谷口开始,从南面流经池阳、高陵和栎阳,最终注入到洛河,与郑国两者的结合使得周围地区成为高产区,而民间甚至流传起歌颂这两个河流功效的小曲。
最后,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成国 温度,是另一项重要的地理灌溉工程,该工程虽然没有确切时间,但可以确定它也是在武帝统治期间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一条引自于北面的泾 水的大型灌溉系统,其长度与白 温度相近,但覆盖面积更广泛,因此成为了后来的主要农业区域之一。
总结来说,西汉三大群体系,即引泾 渃系、引 渭 系及引 洛 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在这一时代内完成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建筑项目,如龙首 渲、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对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