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清两代漕运码头曾盛行大通桥畔物品交换繁忙明朝被视为最烂的王朝(图)

0

1952年拆除的小巧外城西南角楼,仅有12个箭孔。在我们乘坐列车即将进入北京站时,我们总可以从左侧车窗看到窗外城墙上那座雄伟的曲尺形箭楼,这就是北京内外城八个角楼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内城东南角楼。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登上这座角楼向城外看,可以看到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这里还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的出口。向城内看,还是水,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的“泡子”串联起来,像一条翡翠项链,北京人称之为“泡子河”。 只剩下的一处幸存:内城东南角楼 说起角楼,人们总会想起故宫城墙那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奇异建筑,它们结构和谐美观,是中国古建筑的极品代表作之一。其实,在明清时代,有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它们不但有装饰作用,还驻有军队,以备随时防御来犯之敌,因此都被设计成为箭楼,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内城西南、东南两个角楼,为规模最大。 随着岁月流逝,其余七座角楼或毁于雷电与战火,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城市建设中被拆除。现存内 城东南角樓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永樂皇帝修築北京時,由於限於財力、物力、時間關係,“月 城、樓鋪之制多未備”。到了正統元年復命修築京師九門城市壘完畢次日施工。此乃北京內 城有關記載。此後歷代經過多次修繕,如乾隆皇帝就曾對北京所有城市進行大規模修葺或重建時代也進行了修理彩繪。

此等建築位於突出牆壁方形台基上呈曲尺型,每個箭孔數量達144個,是現存最多且方向最為全面的箭樓。

1981~1983年政府拨款重修此處,並根據不改變原狀原則恢復了歷史樣貌並設立保管所筹备展览开放游览给社会。

東便門碼頭是從1875~1878由德國攝影師查爾德拍攝,這兩張照片展示了一幅北方水鄉景色,如果不是圖中的內城東南攻樓與巍峨的大牆,我們還會以為是蘇州水鎮呢。

漕運是元朝至清末官辦經濟活動,也是將富庶田赋集中首都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古代,大運河是最低成本效率最高運輸方式。明清兩代 南方漕船北行,或走海路,或走運河到達通州張家灣。而在張家灣卸下漕粮,或繼續沿通惠河西行到東便門大通橋碼頭,即使直抵朝陽門碼頭。在元明二代及清初期 北運 河 通惠 河 就成為首都生命線。大通橋也是漕粮從東便門進京的一道交通要道。

這裡停泊著十餘艘平底大木船,這些船大小幾乎完全相同應該都是官府「剥船」。太平天國後,大運河淤塞已不能行駛漕船遂打造可在沿海運營「沙船夾板船」或者租用招商局輪船走海路然後換裝能夠在內湖航行「剥船」稱之為「剥運」即由大帆舟換小帆舟意思

由于人口激增以及城市建设,大部分历史遗迹已经消失了,只有一些幸存者仍旧保存着过去的声音和风貌。这让我感到庆幸的是,上世纪末抢救下来的前三门东西两桥残迹,被开辟为公园,并经过整治,现在倒映出的景象,让人仿佛回到那个年代,那里的泡子河曾经是一段元代通惠河故道,当年的环境优美,不独秋冬季节难以忘怀,而现在只剩下回忆了。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