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作品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少林武僧与唐王李世民对抗叛军的故事,但这只是少林僧兵历史中的一个小篇章。事实上,他们也参与了明代的抗倭战斗,并以殊勋著称。古老的嵩山、五台山和伏牛山上的寺院都有武僧,他们被列入国家“乡兵”行列,俗称“僧兵”,如今他们就像今天的民兵或预备役军人。
这些训练有素、武艺高强的少林僧兵,在平定叛乱、征讨土匪、戍边守疆等大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他们不需要国家拨款供养,却个个骁勇善战,冲锋陷阵,不愧为矢志报国的硬汉。他们使用的是棍棒乃至徒手出击的少林拳,“少林尚棍”驰名天下,这种木质钝器虽然杀伤力远不及刀剑长矛等金属利器,但在佛门十八般兵器中,被誉为“诸艺宗于棍”,足见其厉害。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当日本海盗(倭寇)频频骚扰东南沿海时,明朝政府意识到海防松弛,加之部队战斗力极弱,因此决定征调各地乡兵,其中包括著名的小组——少林僧兵。在这个关键时刻,小股外国海盗竟然能够轻易穿越防线,这是对明王朝软弱无能和朝政混乱程度的一次严重打击。
面对前方告急的情形,朝廷只得下旨征调各地乡兵,而此时最先捷到的就是那群忠贞坚定的少林武僧。当闻知沿海倭寇作乱欺压百姓时,他们没有犹豫,一马当先地冲杀在平倭抗侮最前线。那倭寇虽然凶猛,以双刀横劈直砍威胁四方,但正如诗句所言:“强中更有强中手”。为了应对敌人的奇袭攻击,少林武士们发挥出了他们特制铁棍的大威力,这些铁棍长达七尺重30斤,却又迅捷如竹杖,在战场上舞动开来,如同神仙降临凡间,用佛门拳法与棍术横扫敌阵,最终使得倭寇一哄而散逃。
宁波都督万表在《海寇议》记载了1553年的一场战斗,那时候月空法师亲率30余位 少林武士,与数百名倭贼展开了一场激烈交锋,最终成功将其痛歼。而后,再次携带百名僧弟前往奋战,又宣读佛号,将上千名敌人斩杀殆尽。这段英雄事迹深受国人敬仰,让更多的地方请求支援,从而形成了一首赞美诗:“山东应募少 林 像叶榭江湾敌队乘。七尺棅长卅斤重,战场陷阵勇先登。”通过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时代的小小信念如何成就了巨大的功绩,以及为什么说那些义薄云天的人物精神永垂青史。
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 少 林 像 兵》里颂扬着这段传奇,他还揭示了另外一则传说:在保卫松江战役中,有四位伟大的少 林 武士壮烈牺牲,因为悼念这四位忠勇者的英灵,其它地方建起“四义 像 塔”,供后人尊敬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