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月七日,这个寒冷的冬日,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惊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这块青色窑砖上刻着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显示了明朝对于质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它是由“长沙府礼陵县提调官典史陈福”于洪武七年八月所制。尽管这块窑砖睡在这里超过六百多年,但直到冯建平考证,它才被发现并引起关注。
这块窑砖见证了长沙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有的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之一。古城墙全长共251米,高为13.4米,顶面宽为6.1米,只剩下这一段保存至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的话语:“这一段城墙差点被全部毁掉,是因为有一帮文人阻扰,才有今天的存在。”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幸事。
这些明代以前、土筑成壁的城垣,在到达洪武五年间(1372年)时,由邱广守御指挥使,以砖石对土城墙进行全面改造。这一年,也正是将土城墙更换为窑砖城墙的时候,这块唯一留下的窑砖正好是那个时候留下的。
为什么这些古老的建筑材料会刻上了官方印记呢?这些都是作为城市防御工程中使用的一种责任制度,即谁建谁负责。当验收时,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人的质量如何。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质量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非常完善的情况。
现在,在游览天心阁的人们如果能够找到其他早期或更久远年代的地基残迹,可以直接与天心阁管理处取得联系,最先发现并提供信息者,将获得奖励。此外,还有关于长沙古城墙演变史的一个小插曲:从2200年前开始,就已经有土筑成壁;宋代之后形成最终确定的地界;而到了光绪时代,这些曾经重要的地标已经成为人们遗忘的地方。在20世纪初,当政府计划拆除部分城市围栏以便扩大城市空间时,有湖南名士曹典球挺身而出,并成功争取保留了一段古老地带——天心阁下的小段 城市围栏未被拆除,从此决定改变整个城市规划,使得原拟拆除后开辟路段改为绕过新设立的地标,而不是将其彻底消失于时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