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元代学术界的巨擘,诗文大家。出生于南宋咸淳八年二月二十日(1272年3月21日),在湖南衡阳。自幼聪明过人,三岁能读书四岁时即能背诵《论语》、《孟子》、《左传》等经典文献。他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小接受母亲杨氏的口授教育,并且在14岁时师从著名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后担任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的教书职位、北京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子助教等职务。在他的教学活动中,他以严谨的态度和高超的教学能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追随。他还曾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上疏提出关于学校教育问题的建议,这些意见被元仁宗所重视并予以采纳。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师,更是一位政治上的重要人物。在泰定帝时代,他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并提出了多项改革方案,如开垦沿海土地,以防潮水涌入,同时增加税收并增强京师周围民众聚居区保卫力量。这些主张虽然未被立即采纳,但其思想影响力却广泛地流传至后世。
在文宗登基后的几年里,虞集又担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并参与编纂《经世大典》,这是一部研究元朝历史的大型辞书,由于其卓越贡献,被赋予独自负责该项目工作。在编纂完成本书之后,他再次请求外放,不幸因眼疾而未能如愿,最终病逝于崇仁故乡,其遗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追封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及仁寿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