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都市的边缘,辽宁省博物馆藏画展曾经以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为中心,展现了苏州城乡的繁华盛况。然而,这幅画中的市井生活与官场纷争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文学家袁宏道,他以“独抒性灵”的“性灵说”而闻名于世,不仅在山水游记中流露出其才华,更是在尺牍中表露其心声。
袁宏道是一位不受拘束的人,他对做官持有浓厚的厌倦之情。尽管他曾经考取进士并担任吴县县令,但他的兴趣远非行政事务,而是吴中地区那丰富多彩的山水风光。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弟已令吴中矣。吴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这句话透露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于人际关系和饮食文化的欣赏。
然而,当他踏入官途时,他很快发现自己被沉重的工作所困扰。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吏道缚人”,即官场使人感到束缚和压迫。在另一封信里,他形容自己的处境:“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作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寒百暖,一乍阴乍阳,使一身尽尝矣。”
袁宏道虽然身处繁忙与艰辛,却依旧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心态。他认为文人的自由更重要,因此选择辞去职位,以此来逃避那些琐碎和不切实际的事务。在给杨安福的一封信里,他抱怨着作为知县的苦楚:“苦瘦苦忙苦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这种感觉让他意识到,“文雅都尽”,即便是文人,也难免要受到官方礼节和等级制度的影响。
最终,在他的尺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愿望——成为那个能够追随内心喜好的、无拘无束的人。“乌纱掷于优人”,这是 袁宏道对于摆脱俗世烦恼、追求自由生活方式的一种向往。而最终,在给聂化南的一封信里,他实现了这一愿望,将头戴青笠手捉牛尾地永远做成逍遥缠外人的模样。这正是性灵才子的真实面貌,那个能把个人理想置于一切物质利益之上的人。